关于我们
Welcome to Dandong Kingdee co., ltd

公司动态

>公司动态>新闻中心>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

让中小企业来迎接信息化大“考”

浏览次数:4295发布时间:2007-10-15

信息化到底是什么?信息化到底能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怎么样的变化?我们为什么要做信息化?
 

  生产、营销、管理三者均衡

  有人说,信息化应用到农业,带来的是农业变革,信息化应用到企业,也将带来企业生产、营销、管理的变革。今天,全世界的企业都在面临着这样的变革。

  北京资深企业信息化专家董衍善曾用牛来形容企业信息化的趋势。他认为,现在农村种地有播种机,收割有收割机,家家都有手扶拖拉机了,就算想上山顶,开着拖拉机也就上了,牛作为中国几千年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生产工具,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企业信息化也是这样,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信息化自然而然就成了企业发展的新需求。在这样的时期,企业不上信息化管理系统,就会被无情的市场淘汰。

  的确,信息化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来说,都是必然的趋势。而这趋势背后潜藏的正是生产、营销、管理三者均衡的基本原理。

  现代化的生产工具,让越来越多的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拿生产椅子举例,古老的制作工具,像什么刨子、锯、尺子、锤子等工具,生产工人拿着各样工具,运用各种手段把一块块木头变成了椅子,工作效率很低。后期的制作工具,就都变成了机械化的设备,电动的锯,电动的车床,就连拧螺丝的改锥都变成了电动改锥。工人的生产效率提高了。

  随着生产工具的进一步改善,尤其是智能型生产工具的运用,生产一把椅子会变得更加简单,工人只要将所有的原材料备齐,企业的智能系统会指挥生产工具按照一定的标准,自动生产所需产品,企业的生产效率会更高,生产环节所需要的人会更少,这时候的企业负责人,就要考虑管理和营销问题了。

  刨子、锯子时代,生产效率低下,一个生产椅子的工人一天只能生产一把椅子,在这样的状态下,即使是销售,也不需要专业的销售人员出门销售椅子。

  机械化生产阶段,椅子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一个工人一天就能生产几十把椅子,这就需要专业的分工,专业的销售人员自然出现,此时采用人力的营销和管理手段还能保证企业的良性运转。

  智能化生产阶段,椅子的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了,一个工人一天就能生产上千把甚至上万把的椅子,在这样的时期,企业如再采用传统的营销和管理手段,必会给企业带来麻烦。

  产品积压造成企业流动资金无法正常运转;采购速度跟不上,更会造成生产停滞,形成不必要的浪费;最关键的是传统营销模式成本过高,无形之中也增加了企业产品的销售成本,让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失去竞争优势。

  因此,现代化的企业,就必须借用先进的技术,控制企业的各项成本,提高运营效率,让企业的各个运营环节保持最佳的速度运转。

  企业的管理、生产、营销过程,就像一条河里的水在流淌,整个运营过程都要保持水流平衡,如果生产工具先进了,生产速度自然加快,就要求管理和营销的速度也要加快,这样水流才能不至于将河流下游的河堤冲毁;如果企业的管理和营销速度加快了,生产的速度没有加快,这就相当于下游的河堤加高了,而河里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水,河堤加高工程就等于浪费。

  意识、资金、系统三难并立

  有人把意识、资金与信息化系统的适用性比作挡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之路上的三座大山。的确如此。

  很多中小企业负责人并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在当今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对企业信息化的理解不深,或者是不知道信息化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好处,或者认为信息化什么都能干,给企业信息化出“难题”。

  企业负责人总是在考虑企业的任何一笔投资到底能给企业带来多少利润,增加一个人也好,增加一台设备也好,企业负责人都希望得到回报。而信息化呢?有些项目很难计算项目带来的直接利益,这让企业信息化建设者为难。

  企业负责人总是拿没有资金来搪塞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毕竟中小企业经常会面临资金短缺的现状,不见“兔子”企业怎肯“撒鹰”。

  然而,对于中小企业信息化而言,信息化系统需求的差异性也是一大瓶颈。毕竟差异性是中小企业生存的本源,企业的管理、市场推广如果没有自己独到的运作模式,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

  中小企业管理的差异性是在共性的基础之上的微弱的差异。差异性的要求对信息化产品定制需求就高,企业信息化定制的功能越多,在企业中投入使用后,运营效能就越明显。

  这也导致了同样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无法在众多的中小企业中推广,当中小企业提出修改需求时,无疑又增加了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资。

  再加上大多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都处于半规范化的管理现状,就像部队刚刚进入三湾整编时期,整个部队才刚刚建立了连排编制,刚从“游击队”的管理模式之中走出来,中小企业管理方式都很自由,没有统一的标准。

  这也是众多企业信息化需求千差万别的原因。

  企业的管理和营销主要靠的是信息,信息化是企业的神经系统,信息化可以帮助企业负责人第一时间感觉到企业每一个脉络是不是出现了问题。

  例如,生产环节是不是出现怠工,销售环节是不是出现特殊情况的竞争,营销环节是不是出现市场拓展无力。有人说,如果没有信息化,当别的企业在商业竞争上重拳出击,企业管理者也感受不到自己的企业挨了打。

  中小企业信息化在矛盾中前行。

  下线、等死、猝死三箭穿心

  资深企业信息化专业人士交流总会听到这样的感言,什么“某某企业的信息化系统下线了”,什么“企业上信息化就要先死半年”,什么“企业不上信息化就是在等死,上了信息化可能会猝死”,等等的言论让企业负责人谈信息化色变。

  就拿企业上进销存系统来说吧,进销存系统的上马将要改变整个企业员工的原有工作习惯,对企业的全体员工进行信息化培训,本身就是一难。

  或许管库存的是位年龄偏大的老职工,对其做信息化培训成本本身就很高,这又是一难。

  采购部门更是如此,员工除了要面对能否熟练掌握系统的失业危险以外,还有可能面临是否裁员的危险,用信息化系统采购将能提高工作效率,部门的编制将会递减。

  业务流程也是如此,信息化可以避免重复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将要改变企业原有的业务流程,不必要的审核要免,失去作用的职位要“砍”。

  “流程不适合企业用。”“工作做完了,还要往电脑上录入,员工的工作量又增加了。”“这种工作模式,让人不习惯”,等等的呼声接踵而来。

  种种的现实将会牵动企业所有员工的心,不支持和反对信息化的呼声,会立即在整个企业中响起,毕竟企业上信息化触动了企业所有员工的利益,企业员工对企业信息化的态度是鱼死网破。面对这样的情景,企业管理者往往会选择下线,看到失败,企业信息化负责人疑惑不解,最终的结论总被说成信息化系统太差。

  而真正的原因的确很难说清楚,系统开发商拿着给其他大型企业开发系统,简单地简化流程就要卖给中小企业,在管理不规范的中小企业上线,一个员工就要干几个不同的工种,还要往电脑上录入信息,的确让中小企业员工为难。

  当然也有企业管理的原因,或许就是因为没有给信息化负责人足够的授权,让CIO有充分的权力去协调信息化项目上线带来的矛盾。

  甚至有些中小企业是采用家族式经营或者带有个人色彩的方式管理,其连人力资源管理都可能很不完善,信息化系统上线,企业决策层、执行层思想可能都不统一,决策层选择上信息化的项目的时候本身就有分歧,再加上中小企业本来资金少,企业本不想把发展战略放到信息化上,系统上线了,带来的结果是执行层消极怠工,员工中缺少懂行的人执行,这就有可能会导致企业猝死。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上线的确很难。

  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

  任何企业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时候,都有一个非常漫长而痛苦的过程,短则一年,长则两三年,对于企业负责人来说做信息化项目是非常慎重的事。

  一些对信息化研究不够的企业,盲目地根据品牌、客户多寡选择信息化供应商,而根本不考虑产品是否合适,行业需求是否一致等问题,这都会给企业信息化的上线运行带来麻烦。

  再难也要上信息化。中小企业往往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迫于同行迅速崛起的压力,不得不狠下心来上信息化管理系统。

  没钱就挤钱,解决信息化资金瓶颈;没人就挖人,解决信息化人才瓶颈;领导团队没有信息化意识,就加强信息化知识培养,解决意识问题。

  然而,中小企业做信息化还需政府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支持。

  政府与社会各界应加强对信息化的宣传报道力度,通过媒体培养全社会的信息化意识;还应该鼓励和加强信息化培训力度,让企业在上信息化系统时,无须花过多的信息化培训经费。

  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应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公用平台的建设,例如电子商务、诚信体系、电子支付、企业公共数据交互中心等体系的建设,借此在企业需要社会信息服务的时候,能够提供数据支持,帮助企业更好地完成信息化项目的建设。

  企业更需要政府或社会上其他企业提供权威的信息化咨询,帮助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推进。

  近日,信息产业部公布了2007年信息产业部在信息化推进方面的五大工作要点。在企业信息化方面,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陈伟指出,2007年,信息产业部要与有关行业协会联合推进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的信息化;继续联合国家发改委、国信办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进一步推进和指导“企业信息化九州行”活动,加强活动的针对性;通过调研、分析等手段,对我国各地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进行研究,总结出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和规律。

  政府在积极地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社会各界也都积极地响应。然而,企业要上信息化,还要练好基本功。

  中小企业要上信息化平台,尤其是牵涉到整个企业管理变革的信息化系统,就先要将企业的管理规范化。企业信息化是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企业打造一个崭新的管理平台,对整个企业从流程、架构、评价等各个方面调整,这需要企业根据系统的特征重新制定一整套管理措施。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需要来自政府、社会各界以及企业自身三方的共同推动。

  信息、工业、现代三化并进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生产中所占的地位是很高的。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勾画了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是我们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更是中小企业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有学者认为,工业化是“ 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 ”。基要的生产函数的变化能引起并决定其他生产函数的变化。产业革命以来,交通运输、动力工业、机械工业、钢铁工业等部门构成了基要的生产函数的主要变量,它们的变革和创新推动了工业化的车轮滚滚向前。今天,基要的生产函数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变量无疑是信息产业。而且,信息产业对社会生产的意义又远远超过了以前的其他产业,它不仅把工业化推向了新高度,更实现了工业化的自我扬弃,从而正在重新诠释现代化的内涵。人类社会的工业化正面临质变的时刻,世界经济正处在临界点上。

  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不仅因为发达国家的信息化已走在了前面,而且因为我国的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工业化的量积累还不够,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双重的压力和挑战,既要发展工业化,又要发展信息化,信息化遭遇工业化不完善带来的管理及生产工艺不先进等问题,工业化遭遇信息化带来的急需改变生产、管理规范化和现代化的瓶颈。

  然而,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的:“人类之所以可能创造文明,并不是由于超越的生物天赋,也不是由于地理环境,而是由于人类对于一种特别困难的挑战进行了应战,因此人类才奋起表现了空前的努力。 ” 挑战是压力,也是动力,应对挑战是创造新文明的唯一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挑战为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一次快速成长的机遇。

  让中小企业都来迎接信息化这一充满挑战的考试吧!